欢迎访问山东芳林昊天住宅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电话:13853633116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FANGLIN HAOTIAN



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百姓支持,正在经历最好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赓续历史文脉,展现时代风貌。目前,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历史建筑6万余处,分6批将81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了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53.9万栋,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日益兴盛。

更多历史文化遗产热起来、活起来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多地的实践中,根据保存状况、功能要求和环境需要进行尽可能少的干预。真实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真实性包括了遗产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各个阶段的真实,既有最初刚刚建成时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并非只要求原初的真实。从历史到现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东西是真实的一个部分。

在祖国各地,越来越多蕴藏着民族历史记忆的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录。这些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进一步丰富着建党史、建国史和改革开放史。

当前,海南省共公布510处历史建筑,将原中国共产党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委员会办事处办公楼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遗存纳入保护体系。该楼是我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我国最南端的历史建筑。

除了沿海发达地区,在祖国的西北角,历史文化保护也越来越热起来、活起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历史建筑从无到有的突破。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保护与利用技术指南,指导各师市对体现屯、垦、戍三类特色功能的兵团军垦特色历史建筑进行发掘认定和保护利用,已普查发现历史建筑200余处。不少建筑“见证”了兵团军垦战士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辉煌业绩。沙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办工厂建城镇,从一无所有、百业待兴到生机勃发。

以人民为中心 开创保护传承新局面

保护传承工作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让老百姓理解和支持,就必须把他们关心的、关注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多地将改善民生作为优先事项,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优化交通微循环,改善人居环境,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让保护更有温度。

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让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实现了老旧城区的“逆生长”。该片区的改造一改过去老城区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政府告别完全主导权,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多方坐下来,协商着一起办,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

在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架起干群连心桥,激发出历史文化保护的新动能。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性法规先后出台,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遗存得以腾退、修缮、保护。市民也自觉积极参与保护,并乐享保护成果。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700余年来,它统摄着整座城市的空间秩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生长,目前向南已延伸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向北延伸至燕山脚下。如今,“古都之脊”绽放时代新韵,北京老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广东省广州市尝试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使得公众齐参与,老城换新姿。在恩宁路改造项目中,广州市成立了首个旧城更新公众参与平台——共同缔造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多部门的指导下,统筹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成员共同参与。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入户调查,协调居民、业主及运营方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探讨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并协调和监督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加强宣传 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保护中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批准命名,是“国字号”的城市名片,1982年、1986年、1994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之后,考虑到名城保护的复杂性以及名城个体的特殊性,名城命名不再采取成批审批的方式,而是采用“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的方法进行。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40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名城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及名城保护知识,让名城申报与保护工作为市民群众所熟知,营造了浓厚的名城保护氛围。

为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的宣传,引导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正确方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组织专家通过分组初评、大会复评、现场复核等方式,最终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32项,汇编《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并出版,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广东省等地,越来越多人投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巡走记录、研究创作、社区营造等行动,共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城市记忆和乡愁印象。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2016年起,广东便提出将绿道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以挖掘绿道文化内涵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古驿道为载体,结合文化、体育、旅游、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沿线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南粤古驿道已成为串联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的纽带,将休闲健身、家庭亲子、大众科普、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汇聚于一身,成为展现城市特色风貌的文化传承之道、推动市民户外运动和旅游休闲的健康之道、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获得感的幸福之道。